在中华大地上,从的星星之火到席卷全国的燎原之势,这中间发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他们大多出身贫寒,所以建国后依旧保持着纯朴节俭的生活作风。
1959年10月1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庆典,那次庆典上的大阅兵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是多少人难忘的人生回忆。
这中间也发生一点小小的插曲,那就是阅兵总指挥杨勇上将的衣服出现了损伤,其中一个扣子掉落导致他的军装并不整齐,他急得满头大汗,毕竟这样的场合容不下一点差错。
关键时刻一个中将从兜里掏出一个针线包来,熟练地穿针引线把扣子缝补上,他刚一缝好庆典就宣布真正开始,所有的元帅、将军、士兵有条不紊地开始国庆阅兵仪式。
那这个贴身携带针线包的将军有过怎样的故事?他当年又为了什么而参加革命?作为开国中将的他曾经参与过什么样的战役?授衔故事和针线年绝对是黄火星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党中央决定给所有的开国元勋们进行授衔,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首次授衔,是国家对于个人贡献的认可。
只不过这次授衔仪式出了一点点小小的事故,反而为庄严肃穆的场合增添了一点趣味。
授衔仪式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授衔结束后,周恩来看到一位将军一直站着没动,并且眼神里也有着十足的迷茫。
黄火星的话让周总理一愣,随即赶紧叫人去检查名单,最后的结果竟然是主持人把黄火星的名字叫成了“黄火青”。
这个意外也让周总理忍俊不禁,他挥手让乐团继续奏响音乐,然后站在讲台上高声宣布“下面有请我们的英雄黄火星上台领奖”。
当天晚上就是授衔酒会,大家也纷纷调侃黄火星:“你可比元帅牛,只有你一个人享受到总理的单独授衔”。
黄火星是穷苦出身,生活上更是严格要求自己,他会贴身携带针线包,为们缝缝补补,长久下来竟然练得一身好针法,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黄老奶奶”。
但是行军作战衣服损伤是常有的事,每当这样一个时间段黄火星就默默拿出针线包开始缝补,这不单单是对们的关怀,也是黄火星对于军容的重视。
后来新中国十年大阅兵时,总指挥杨勇也因为他的针线包没有出错,这事传到周总理的耳朵里,周总理真心赞扬道:“黄火星是个好,居然还保留着贴身携带针线包的好习惯”。
六个孩子身上常年都是穿着带补丁的衣服,长大后也不曾借助他的名号搞特殊,都是年轻时当兵保卫国家,退伍后就安安生生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投身革命
黄火星,1909年7月11日出生,是江西省抚州市一个普通农户人家的孩子,因为时局动乱,一家人不得不远离家乡逃难。
从那时起黄火星跟随养父黄聚发在自家烧瓷窑工作,最开始他的养父母待他十分亲厚,不过他的养母身体不好没撑几年就故去了。
后来他的养父黄聚发娶了新妇李氏进门,李氏心眼小看黄火星不顺眼,经常私底下虐待他,又打又骂饭也不给吃饱,黄火星的生活再次痛苦不堪。
黄火星,最开始是镇上瓷器工厂的一名小学徒,那个年代小学徒得不到任何尊重,做着最重的活拿着最少的钱,还时不时受到其他工人的冷嘲热讽。
几年后在景德镇活动频繁,他们工厂也在的组织下成立了“聚英社”,这个社团主要是为学徒工和工人争取正当合理的权益,反抗工人目前不平等的现状。
不过黄火星所在的工厂厂长十分小气,随意找借口取消了那年的“雄黄酒席”,厂长的自私决定一下子激怒了瓷器工厂所有的工人。
为了获得自己合法的权益,瓷器工厂工人在员黄光的引领下开展了“打雄黄酒派头”的斗争,斗争主要以合理合法的罢工为主。
瓷器厂长面对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不得已低头妥协,不仅正式举办了“雄黄酒席”还承诺在每年这样一个时间段每位工人可以领到一千文铜钱的节日费。
1930年景德镇迎来难得一见的失业潮,所有工人陷入无力的恐慌之中,当地再次组织反“春荒”的工人罢工行动,黄火星再次参与进来,瓷器工厂厂长再次妥协,同意大部分工人恢复生产。
7月,景德镇迎来了人民的队伍——工农红军,随后景德镇成立市总工会,黄火星担任宣传员,10月份黄火星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上级认可,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11月份黄火星加入中国青年团,他为了庆祝自己的新生,特意取“火星”两个字作为自己的新名字。
黄火星虽然学习晚,但是却是最努力的那一个,每一个字、每一段话他都要弄得清清楚楚,所以他的成绩也是门门优秀,成了学校里最受喜爱的人,他的努力被学校看重被任命为学校的团委委员。
学校的教育长薛子正先生十分欣赏他,特意将他介绍为正式党员,多次在外人面前夸奖他:“为人正直,尊敬师长,是个好孩子”。
后来黄火星再次被组织派往瑞金红军学校进修,这是黄火星第二次系统学习机会,他和所有的战友一样,挑灯夜战抓紧时间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就是因为黄火星抓紧时间不停地充实自己,黄火星也获得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大显身手。
黄火星最早是政委员出身,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后不久黄火星接受组织安排,脱离长征队伍留在闽西坚持斗争,在“十杀令”的阴影下苦苦坚守,为党组织留下永定苏区。
1938年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了更好地抗日杀敌,黄火星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从6月份开始黄火星和邱金声带领部队向北渡过石臼湖,到达当涂、博望、横山等地的交汇处。
这一个地区铁路和河道纵横交错十分便利,被日军当做大本营,为了打击敌人的气焰,黄火星首先把目光瞄准在这个地方的火车物资。
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黄火星领导的新四军获得当地百姓的认可和支持,在黄火星的带动下,抗日自卫队和新四军规模也迅速增长。
日军也针对黄火星开始了报复性“扫荡”行动,黄火星指挥部队和自卫队通过游击战重创日军,直插警察所和南京雨花台,威震南京城的日军。
黄火星亲临战场一线,通过他的正确指挥我军击毙日军三百余人,鼓舞了当地百姓抗日的决心和信心。
1941年1月,再次掀起了高潮,新四军遭到7个师的包围袭击最后经历七天七夜的浴血奋战,新四军仅突围了两千余人。
2月黄火星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七师政治部副主任,负责皖中地区的政治工作,在黄火星的带领下,皖中地区顶着重重压力重建抗日根据地。
到了5月1日,新四军已经恢复了全地区统一领导的局面,不但开展如火如荼的减租减息行动,还创立了《武装报》,抗日根据地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坐镇皖南区的黄火星以杨石庵和官渡河口这两条交通线为据点,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阴谋,为整个皖江地区提供了一个安稳的大后方。
解放战争期间,黄火星从皖南区转战华北区,参加了朝阳集、泗县、宿北战役,他所在部队被合编到华东野战军团,他担任政治部主任。
1948年3月和6月,淄川和曲阜两座城市先后解放,黄火星授任军管会主任,为了迅速恢复两座城市的社会秩序,黄火星做了很多功课。
在他的努力下,百姓破除了各种诬陷的瑶言,多处名胜古迹得到完善的保护,所有受伤群众也得到妥善的照顾。
黄火星经历过多次战役,对于打仗也有自己的心得,他观察过西凉山地形,得出江面过宽,河对面也不是一个好的停靠点,因此建议领导改为无为油坊嘴作为渡江点,并获得认可。
1971年令人敬仰的黄火星中将因为旧伤复发在北京去世了,他没有一分财产留给后人,只留下不可磨灭的精神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