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职业教育31年了,教孩子们做好盘扣,不单单是让他们有了一技之长,更是想让他们在做人做事上能像做盘扣一样,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蚌埠工业与商贸职业技术学校服装工程系主任杨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教育就是爱的艺术。”
日前,中宣部、教育部共同组织并且开展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宣传活动,12位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正式公布,杨梅作为我省唯一代表成功入选。
虽然已是系主任的身份,但杨梅还是喜欢别人叫她杨老师或者“梅妈妈”。她说,“老师”这个称呼显得亲切,也体现出这样一个职业的朴实无华。
说起从事老师这样一个职业,尤其是深耕盘扣等服饰配件领域的缘由,杨梅认为,这离不开小时候母亲对她的影响。
“在我初中的时候,看到母亲能用布料巧妙地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一字扣和琵琶扣,当时的我就对盘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爱好。”杨梅回忆称,从此之后她便与盘扣这项传统手工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3年,21岁的杨梅从学校毕业,因成绩优异被留校任教。三尺讲台,杨梅一站就是三十多年。这些年来,杨梅主要担任《服饰配件设计》《服装设计》《服装效果图》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服饰配件设计》是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课程之一,是一门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和创新设计为一体的课程。新开这门课程时,教材和辅导资料十分缺乏,杨梅自己边写教案边教学。当年网络并不发达,想找资料很困难,杨梅就常去跑书店或图书馆。去外地办事,一到地方她就先打听书店在哪里。杨梅在各种渠道上搜集资料,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充实教案内容,利用寒暑假做市场调查与研究,“敲开”一家家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公司的大门,去了解当前服装设计最前沿的信息。她结合专业特色,总结、编写了这门课程的最初教材。
杨梅一直在升级、迭代自己的教材,既满足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也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术。如今,她精心打造的《服饰配件设计》课程教材慢慢的变成了一份有特色、易学习、利于专业发展和适应市场需求的校本教材。
在蚌埠工业与商贸职业技术学校服装工程系的教室内,一根根长长的布料,在杨梅老师的手中不一会儿变成了蝴蝶状、蜻蜓状等栩栩如生的盘扣,同学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近些年,杨梅一直潜心钻研盘扣技艺。作为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中式盘扣也是《服饰配件设计》课程的重要内容。为了将这项传统手工艺术传承和发扬下去,杨梅不停在探索。
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杨梅汲取其他门类传统工艺的精髓,在盘扣制作中融入花丝镶嵌这一古老的金银装饰工艺。她用盘扣设计成饶有国潮韵味的装饰画,让盘扣在请柬、包具、首饰品上熠熠生辉。传统技艺与创新思维在精美的盘扣作品中交相辉映,用创新技艺展现传统工艺之美,杨梅设计制作的作品已不可计数。
她以盘扣为引,持续探索中国结、丝网花、立体布纹等手工艺术,尝试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盘扣制作,赋予其更时尚的外观。
为了让年轻人喜爱上民间传统文化,传承民间传统文化,杨梅执着于探寻盘扣非遗技艺的传承之道。杨梅就像传统的师父引领徒弟那样,手把手教学,让学生在言传身教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温度和力量。
2014年杨梅被推荐为职业技能绝技绝活顶尖人才,手工盘扣被选为第六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启动仪式绝技绝活表演项目。2020年,在安徽省首届“江淮名匠”颁奖典礼上,杨梅作为应邀的六位江淮名匠之一,进行了现场盘扣制作技能展示,优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不仅展现出民间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与感染力,同时展示了“江淮名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杨梅的盘扣作品多次受邀参加安徽省“徽姑娘”手工编织工作推进会、安徽省女职工风采展示活动、安徽省妇女手工创业创新成果展等活动。
多年来,杨梅通过多种形式传承和推广盘扣等传统手工艺,一枚小小的盘扣在她的指间飞扬,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手工艺术的魅力。
杨梅是从职教学校走出的,她了解职教学生的特点。她所教学的课程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的动手能力。
杨梅常说:“教育就是爱的艺术。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我们该更有耐心、更包容,发掘他们的潜力和优点,欣赏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爱与支持。”
在同事和学生们眼中,杨梅总是体贴入微,学生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和异常都能被她敏锐地捕捉到。杨梅的办公桌上,总是堆放着厚厚一摞分门别类的作业和记录册,记录着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
“记得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等奖,是在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获得的。那时,我在上杨老师的手工艺课程,杨老师总能以幽默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课程内容讲解得清晰透彻。正因如此,我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该校2013级学生盛明文回忆称,那是2014年她首次参赛,比赛开始后,她手心一直冒汗,汗渍如果弄到面料和针上,会增加比赛难度,当她打开工具包时,惊喜地发现杨梅老师提前为她准备好了一叠纸巾,“那一刻,我的心安定了下来,开始投入到比赛当中,最终,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和老师一起去领奖时,我发现了自己的世界开始变得多彩起来。”
2019年,杨梅克服困难,赴革命老区安徽金寨职业学校进行为期一年对口帮扶的支教工作。她充分的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把专业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传授给革命老区的孩子们。由于工作突出,被支教学校评为“优秀支教教师”。
支教很快结束,但师生之间的情谊一直延续。支教期间的学生们在专业相关知识技能方面遇上问题,还会通过种种方式把自己作业发给杨梅老师,向她请教。
安徽金寨职业学校毕业生彭甜甜曾是杨梅支教时带过的学生,有一次,杨梅到金寨参加会议,会后就抽空前往学校看望了彭甜甜,那时正逢高考前夕,杨梅对她的设计作品给予悉心指导,彭甜甜当年顺利考上皖西学院。更让杨梅感到欣喜的是,今年,彭甜甜也成为了像她一样的职业学校老师。
“身体会累,但是心不觉得累,因为我热爱这份职业,当我的孩子们学到了技能、取得了成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杨梅说道。
2021年杨梅开始担任服装工程系主任。在此之前,2016年12月经蚌埠市总工会批准,成立了“杨梅劳模创新工作室”。2018年12月,经蚌埠市人社局批准,成立了“杨梅技能大师工作室”。实境化的“工作室”,成为了杨梅带领学生开展技能培训、技术攻关、新品研发、开拓创新的试验场。
杨梅认为,建设强大学科,老师要担当起中流砥柱的责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工作室”一边以典型为范,灵活施教,打造人才成长基地,另一边则以赛促学,为服务地方发展赋能。
杨梅一直鼓励学生、辅导学生参加各类服装设计比赛,由杨梅个人及其指导的学生,在全国、省、市级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和成绩。
杨梅也曾获得全国纺织服装行业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安徽省最美教师、“江淮名匠”、全省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支教教师、蚌埠市“珠城工匠”、蚌埠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为宣传庆祝第40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日前,中宣部、教育部共同组织并且开展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宣传活动,12位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正式公布,杨梅作为安徽省唯一代表成功入选。
“我感觉自己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其实比我优秀的老师有很多。我将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地做好教学工作。”杨梅说,非常荣幸此次能入选,同时深知自己责任重大。
三十一年的教师生涯,杨梅的两鬓间有了些许白发,知天命之年的杨梅,成了学生们口中的“梅妈妈”, 从“梅姐姐”到“梅妈妈”,称谓因时间而改变,没有改变的是师者仁心,是她择一事,守一生,扎根职教的决心。
“从事职业教育31年了,教孩子们做好盘扣,不仅仅是让他们有了一技之长,更是希望他们在做人做事上能像做盘扣一样,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蚌埠工业与商贸职业技术学校服装工程系主任杨梅在接受采访时说,“教育就是爱的艺术。”
日前,中宣部、教育部共同组织开展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宣传活动,12位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正式公布,杨梅作为我省唯一代表成功入选。
虽然已是系主任的身份,但杨梅还是喜欢别人叫她杨老师或者“梅妈妈”。她说,“老师”这个称呼显得亲切,也体现出这个职业的朴实无华。
说起从事老师这个职业,尤其是深耕盘扣等服饰配件领域的缘由,杨梅认为,这离不开小时候母亲对她的影响。
“在我初中的时候,看到母亲能用布料巧妙地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一字扣和琵琶扣,当时的我就对盘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爱好。”杨梅回忆称,从此之后她便与盘扣这项传统手工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3年,21岁的杨梅从学校毕业,因成绩优异被留校任教。三尺讲台,杨梅一站就是三十多年。这些年来,杨梅主要担任《服饰配件设计》《服装设计》《服装效果图》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服饰配件设计》是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课程之一,是一门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和创新设计为一体的课程。新开这门课程时,教材和辅导资料十分缺乏,杨梅自己边写教案边教学。当年网络并不发达,想找资料很困难,杨梅就常去跑书店或图书馆。去外地办事,一到地方她就先打听书店在哪里。杨梅在各种渠道上搜集资料,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充实教案内容,利用寒暑假做市场调研,“敲开”一家家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公司的大门,去了解当前服装设计最前沿的信息。她结合专业特色,总结、编写了这门课程的最初教材。
杨梅不断升级、迭代自己的教材,既满足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也为了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手工艺术。如今,她精心打造的《服饰配件设计》课程教材已经成为一份有特色、易学习、利于专业发展和适应市场需求的校本教材。
在蚌埠工业与商贸职业技术学校服装工程系的教室内,一根根长长的布料,在杨梅老师的手中不一会儿变成了蝴蝶状、蜻蜓状等栩栩如生的盘扣,同学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近些年,杨梅一直潜心钻研盘扣技艺。作为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中式盘扣也是《服饰配件设计》课程的重要内容。为了将这项传统手工艺术传承和发扬下去,杨梅不停在探索。
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杨梅汲取其他门类传统工艺的精髓,在盘扣制作中融入花丝镶嵌这一古老的金银装饰工艺。她用盘扣设计成饶有国潮韵味的装饰画,让盘扣在请柬、包具、首饰品上熠熠生辉。传统技艺与创新思维在精美的盘扣作品中交相辉映,用创新技艺展现传统工艺之美,杨梅设计制作的作品已不可计数。
她以盘扣为引,持续探索中国结、丝网花、立体布纹等手工艺术,尝试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盘扣制作,赋予其更时尚的外观。
为了让年轻人喜爱上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杨梅执着于探寻盘扣非遗技艺的传承之道。杨梅就像传统的师父引领徒弟那样,手把手教学,让学生在言传身教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温度和力量。
2014年杨梅被推荐为职业技能绝技绝活顶尖人才,手工盘扣被选为第六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启动仪式绝技绝活表演项目。2020年,在安徽省首届“江淮名匠”颁奖典礼上,杨梅作为应邀的六位江淮名匠之一,进行了现场盘扣制作技能展示,优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不仅展现出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与感染力,同时展示了“江淮名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杨梅的盘扣作品多次受邀参加安徽省“徽姑娘”手工编织工作推进会、安徽省女职工风采展示活动、安徽省妇女手工创业创新成果展等活动。
多年来,杨梅通过多种形式传承和推广盘扣等传统手工艺,一枚小小的盘扣在她的指间飞扬,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手工艺术的魅力。
杨梅是从职教学校走出的,她了解职教学生的特点。她所教学的课程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的动手能力。
杨梅常说:“教育就是爱的艺术。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我们应该更有耐心、更包容,发掘他们的潜力和优点,欣赏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爱与支持。”
在同事和学生们眼中,杨梅总是体贴入微,学生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和异常都能被她敏锐地捕捉到。杨梅的办公桌上,总是堆放着厚厚一摞分门别类的作业和记录册,记录着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
“记得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等奖,是在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获得的。那时,我在上杨老师的手工艺课程,杨老师总能以幽默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课程内容讲解得清晰透彻。正因如此,我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该校2013级学生盛明文回忆称,那是2014年她首次参赛,比赛开始后,她手心一直冒汗,汗渍如果弄到面料和针上,会增加比赛难度,当她打开工具包时,惊喜地发现杨梅老师提前为她准备好了一叠纸巾,“那一刻,我的心安定了下来,开始投入到比赛当中,最终,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和老师一起去领奖时,我发现自己的世界开始变得多彩起来。”
2019年,杨梅克服困难,赴革命老区安徽金寨职业学校进行为期一年对口帮扶的支教工作。她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传授给革命老区的孩子们。由于工作突出,被支教学校评为“优秀支教教师”。
支教很快结束,但师生之间的情谊一直延续。支教期间的学生们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遇到问题,还会通过各种方式把自己作业发给杨梅老师,向她请教。
安徽金寨职业学校毕业生彭甜甜曾是杨梅支教时带过的学生,有一次,杨梅到金寨参加会议,会后就抽空前往学校看望了彭甜甜,那时正逢高考前夕,杨梅对她的设计作品给予悉心指导,彭甜甜当年顺利考上皖西学院。更让杨梅感到欣喜的是,今年,彭甜甜也成为了像她一样的职业学校老师。
“身体会累,但是心不觉得累,因为我热爱这份职业,当我的孩子们学到了技能、取得了成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杨梅说道。
2021年杨梅开始担任服装工程系主任。在此之前,2016年12月经蚌埠市总工会批准,成立了“杨梅劳模创新工作室”。2018年12月,经蚌埠市人社局批准,成立了“杨梅技能大师工作室”。实境化的“工作室”,成为了杨梅带领学生开展技能培训、技术攻关、新品研发、开拓创新的试验场。
杨梅认为,建设强大学科,老师要担当起中流砥柱的责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工作室”一边以典型为范,灵活施教,打造人才成长基地,另一边则以赛促学,为服务地方发展赋能。
杨梅一直鼓励学生、辅导学生参加各类服装设计比赛,由杨梅个人及其指导的学生,在全国、省、市级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和成绩。
杨梅也曾获得全国纺织服装行业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安徽省最美教师、“江淮名匠”、全省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支教教师、蚌埠市“珠城工匠”、蚌埠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为宣传庆祝第40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日前,中宣部、教育部共同组织开展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宣传活动,12位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正式公布,杨梅作为安徽省唯一代表成功入选。
“我觉得自己不存在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其实比我优秀的老师有很多。我将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地做好教学工作。”杨梅说,非常荣幸此次能入选,同时深知自己责任重大。
三十一年的教师生涯,杨梅的两鬓间有了些许白发,知天命之年的杨梅,成了学生们口中的“梅妈妈”, 从“梅姐姐”到“梅妈妈”,称谓因时间而改变,没改变的是师者仁心,是她择一事,守一生,扎根职教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