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个胸针,别在这件灰色大衣的领口上就很搭。这个胸针采用了盘扣的做法,能搭配多种风格的衣服。”张丽娟拿起刚做好的一枚红色梅花盘扣胸针比划着,果然为那件灰色的羊毛大衣增加了一种别致的柔美。昨天,记者在新华区天苑街道综合文化站和社区居民一起体验非遗技艺之韵,也感受到了民间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丰富女性精神文化生活,天苑街道综合文化站联合街道工会、妇联组织开展“民间传统文化进社区”主题活动,特邀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走进社区,通过“讲+学+做”的形式,带领女性居民沉浸式感受传统服饰之美,体验非遗技艺之韵。
张丽娟是传统服饰手工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还是盘扣新华区区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为何马面裙要‘打裥如浪’,旗袍盘扣暗藏多少东方密码,石榴纹如何寄托多子期许……”张丽娟一边展示一边将传统服饰蕴藏的文化密码娓娓道来。随后每位参与者零距离触摸传统服饰的细腻针脚,并在老师指导下亲手制作“梅花盘扣胸针”。从绕丝、塑形到缝合,体验让金属丝在指尖游走的韵律。社区工作者霍女士感叹:“小小盘扣竟然需要二十多道工序,一缠一绕皆是匠心。”大家在活动中收获的不仅是可佩戴的胸针饰品,更是一份流淌在掌纹里的文化记忆。
“我所传承的这门手艺,可以说有着家族渊源。”张丽娟介绍,她出生在承德,从小就看着母亲和姥姥做衣服。“我母亲的太姥姥就是一位有着好手艺的裁缝。经过几代人相传,这门手艺传到了我母亲手中。”而到张丽娟这里,这门手艺已经传承了五代。张丽娟小时候跟着姥姥长大,看着姥姥给别人做衣服,姥姥做的旗袍和旗袍上的盘扣,她再熟悉不过了。后来,张丽娟成为河北纺织工业学校服装专业的一名学生。家族手艺的传承,再加上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张丽娟很自然地就走上传承传统服饰手工技艺的这条道路。
“传统服饰大多采用盘扣。盘扣是我国古代普遍使用的一种纽扣形式,用来固定衣襟或装饰。”张丽娟说,“小巧的盘扣,缝缀在旗袍上,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制作旗袍时,张丽娟参考顾客的性格喜好,选择不同的盘扣花纹样式,有时还会根据面料的花色进行设计。别看小小的盘扣,制作工艺非常繁复,一枚手工盘扣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旗袍上一对精美的盘扣,甚至要花费一个熟练裁缝多半天时间才可以缝制完美。”张丽娟说,姥姥所传授的许多东西,成为她一生受用的宝藏。“就比如钉扣,姥姥教给我的针法是每边各12针,她说12针代表着12个月,两边合在一起一共24针,对应着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这12针看起来简单,其实手工完成并不容易,想缝得均匀,就需要静下心来不断地练,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多缝一针或少缝一针。”
在漫长的岁月中,盘扣一直作为女红的一项重要手艺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些年新中式穿搭爆火,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各类社交媒体,都能看到时尚达人们穿着传统旗袍、汉服或是改良版的新中式服装。而正是在这种涌动的国潮风中,张丽娟除了制作旗袍、马甲、马面裙等传统服饰之外,还将盘扣进行了小小的改进,利用盘扣的制作工艺做出胸针、耳坠、配饰等多种产品,可以为多种风格的服装起到点睛的装饰作用。她的一些作品还被石家庄市文旅部门选定为伴手礼,随着文旅推广活动走出石家庄。2023年,张丽娟的作品《蝶恋花》参加省文创大赛获得银奖,被上海世界技能博览会收藏。
一缕丝线串起古今,一枚盘扣定格芳华,为传统技艺的当代传承写下生动注脚。张丽娟多年来一直坚持走进社区、校园、单位,通过多种形式传承和推广盘扣等传统手工艺,她说:“我就想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服饰,体会到民间传统文化的美。”
春韵石家庄 共享中国年|石家庄文旅“喜迎来客 福满旅途”地铁迎新春活动热烈举办
1月14日,2025年春运正式拉开序幕,世界上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那段路